各式寵物介紹

本站提供各式兔子、倉鼠、天竺鼠、寵物鳥介紹,希望對喜愛各式寵物的朋友有所幫助,也希望您能與我們交流並提出指教。本站共分為寵物家兔、野兔、倉鼠天竺鼠、寵物鳥區,每區有各種寵物之介紹,歡迎您參觀指教。請注意,我們不提供買賣喔。

寵物兔介紹

包括比利時野兔、加利福尼亞兔、巨型花明兔、安哥拉兔、法國安哥拉兔、侏儒海棠兔、拉拿兔、金吉拉兔、長毛垂耳兔、垂耳兔、柏魯美路兔、英國斑點兔、香檳兔、夏溫拿兔、紐西蘭兔、荷蘭侏儒兔、荷蘭兔、荷蘭垂耳兔、荷蘭道奇兔、喜馬拉雅兔、獅子兔、雷克斯兔、維蘭特兔、澤西長毛兔...等寵物兔介紹。
寵物兔介紹

野兔介紹

包括火山兔、侏兔、東部棉尾兔、蘇門答臘短耳兔等野兔介紹。
野兔介紹

倉鼠介紹

包括黃金倉鼠、楓葉鼠、香檳鼠、老公公鼠等寵物鼠的品種及飼養方法介紹。
倉鼠介紹

天竺鼠介紹

天竺鼠的介紹,另外有天竺鼠洗澡及天竺鼠飼養的說明。
天竺鼠介紹

寵物鳥介紹

包括玄鳳鸚鵡、金剛鸚鵡、太平洋鸚鵡、灰鸚鵡、虎皮鸚鵡、吸蜜鸚鵡、巴丹鸚鵡、月輪鸚鵡、橫斑鸚鵡、文鳥、八哥鳥、金絲雀、十姊妹、胡錦鳥、紅嘴黑鵯、綠繡眼、畫眉鳥等寵物鳥的飼養及介紹。
寵物鳥介紹

畫眉鳥

畫眉鳥屬於鳴禽類雀形目,自古即因啼聲婉轉動聽而廣被飼養,牠們可謂佳嗓天成,不僅歌聲暸亮,更善於模仿其它鳥類鳴叫,為傳統的寵物鳥之一,亦是馳名中外的名貴籠鳥。之所以被稱為畫眉這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是由於牠們的頭部左右各有白色細羽包圍兩眼,往後延伸成娥眉狀,因而得名,目前分佈於中國華中、華南、西藏、四川、越南、寮國以及柬埔寨的北部,大多棲息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山區,山坡的灌木叢最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冬季會群體降遷至低山區數百公尺處避寒,於台灣當地有分有許多細品種,約佔畫眉鳥類中的16個分支,如冠羽畫眉、繡眼畫眉、白耳畫眉、綠畫眉等等...,皆屬於畫眉的亞種,個種類都有自己的獨家特色,就是因為這種多采多姿的外型,使得畫眉鳥於鳥界中佔有屹立不搖的地位。

畫眉鳥鳴聲悅耳

畫眉鳥的體型長約17公分,頭部寬大,腳肢相當粗壯,後肢肉瘤大,使得牠們的彈跳能力極強,羽翼厚實有力量,要分辨出畫眉鳥的雄雌相當容易,只要聆聽牠們的鳴叫聲就可以辨其性別,雄鳥的鳴叫聲音悠揚悅耳,可以發出高低婉轉的變化音韻,然雌性的鳥兒鳴叫聲音非常單調,不論鳴叫的聲音大小,幾乎都只能夠發出單音節而已,另外若是要以外型來辨別,雄性鳥兒較大、雌性鳥兒體態較小,自雛鳥時期就可以看出牠們的不同,雄鳥的頭型寬闊,雌鳥的頭部會比較細長一些,除此之外,一般獸醫也會採用特殊的降落式方法來簡單分辨,做法是提起籠子的把手,然後突然快速放下降低籠子高度,由於受驚嚇之故,所以雄鳥會不斷的發出吱吱吱的叫聲,反觀,膽大的雌鳥,可是不管如何甩籠,皆不會吭一聲,當然這並不算是正統的分別方式,畫眉鳥比起其它鳥類,要分辨雌雄自外觀上就可以輕易辨別出,雌鳥的鼻孔洞中會有一層薄膜,而雄鳥是清澈潔淨的黑洞,此鳥種早已推翻鳥類外型雌雄莫辨的迷思。

畫眉鳥性格好動

畫眉鳥的性格有些好動,因此飼養畫眉鳥的鳥友們,除了聽聽畫眉鳥的高調鳴唱外,欣賞牠們千變萬化的打鬥方式也是一大賣點,但也因為如此,畫眉鳥此鳥種相當不適合群聚飼養,牠們正如同泰國的鬥雞,一見面就要以打鬥作為見面禮,若要飼養多隻,務必以分籠的方式為牠們安置居所,容易受到驚嚇的牠們,若是要讓牠們情緒安定,可以在鳥籠的外頭罩上一層黑布為佳,每日約餵食二至三次,牠們屬於雜食性鳥類,野生的牠們以昆蟲、果實、種子為食,而居家飼養,給予一般鳥用飼料即可,飼養方式容易,只要外在環境通風舒適,沒有其它的雜音聲響,畫眉鳥就會展現牠們無師自通的歌唱絕技,現今世界各地都有牠們的小歌迷喔!

綠繡眼

綠繡眼學名為Zosterops japonicus,是一種不太怕人,數量極多的留鳥,目前分佈於朝鮮半島、日本、中國、緬甸、中南半島、菲律賓等地,通常棲息於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最高曾在廬山海拔1,000公尺處有過綠繡眼的觀察記錄。生性喜好群聚,常常成群的穿梭於樹林枝掗間,興起時還會表演倒掛金鉤,牠們會以倒懸身軀的方式啄食昆蟲或吸吮花蜜,在城市鄉村的庭園、校園、公園等也能看到牠們可愛的芳蹤,目前已被封為高雄縣的縣鳥,之所以會有「繡眼」的名稱由來,是根據本科的鳥眼周圍均有白色似絲絨般的眼圈而得名,另外,因其羽色大致呈綠色,鳴聲似吹笛聲,故還有〝青笛仔〞的小名,牠們的聲線優美,據說,畫眉鳥的明亮歌聲,一直是愛聽鳥樂人士的最愛,但畫眉鳥因遭濫捕等因素,日漸稀少,台灣和大陸都已將畫眉鳥列入保育類鳥類,禁止公開買賣,取而代之的是音質有特色且來源較易掌握的綠繡眼,因此近年來牠們已經在鳥界迅速竄紅。
青笛仔:綠繡眼

綠繡眼體型嬌小

此鳥種是一種體型嬌小的鳥兒,全身長約11公分左右,大致以綠色為基底、背部略帶淡淡的黃色系,在喉部有較明亮的黃色,腹部為灰白色,這種和大自然極為融洽的綠色外表,使得牠們不容易被天敵發現,而達到自保的效果,綠繡眼還具有一付典型食虫鳥的尖細嘴巴,便於牠們捕捉覓食小昆蟲,一隻健康的綠繡眼壽命約十多年,若是要讓綠繡眼吟鳴,只能養公鳥,不能公母同養,五~六歲是牠們吟鳴的黃金時期,一般來說,舌薄、嘴黑、羽毛明亮的公鳥最有歌星的潛質。
漂亮的綠繡眼非常引人注目

綠繡眼飼養需注意食物

繡眼的飼養方法:環境須保持通風良好,水浴的部分是絕對不可少的,偶爾還要帶牠們曬曬太陽以及作作日光浴,不過綠繡眼容易退色,要保持羽毛黃一點的話,要給牠吃黃色素較多的水果,像是木瓜、橘子之類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木瓜是牠們的必備主食,如果沒有食用木瓜的話會造成軟腳的情況,幼鳥時期需要大量蛋白質,最好食用鳥用的專門飼料,不過要泡軟後才可以放入食槽,一天約餵食6~8次為佳,約經過兩週後,幼鳥的羽毛會稍稍長齊,不過綠繡眼在一年內皆屬幼鳥期,其食用飼料以嗜果性為主,?隔三天可以給予牠們一小塊蘋果增加營養,順便與之培養感情,一年後就可以稱做成鳥了,牠們開始會學習鳴轉音,記住此時飼料要改為嗜蟲性,只有在換毛時期要再度改回嗜果性的飼料,否則容易造成換毛不完全,大約三天給予牠們食用一塊小黃瓜,因為小黃瓜屬涼性,裡頭的特殊成分會助其毛細孔張開,對於換毛中的綠繡眼相當有益,長為成鳥後,約每週清洗身體兩次即可,這樣就可養出漂亮又可愛的綠繡眼了,據說常常撫摸牠的脖子,牠就會漸漸與人親近,屬於極溫馴的鳥種。

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學名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又叫紅嘴烏秋,生活習性以群棲為主,是一種在山林田野間常見的鳥類,相信看到聽到牠的名字就可以想像到牠那如同藝術品的外型色澤。其實此鳥種是台灣的原住民極為重視的一個品種,無論是泰雅族亦或者布農族,皆流傳著有關紅嘴黑鵯的神話故事,在泰雅族的族史神話裡,相傳從前居民與動物們相處得很和諧,有一天村裏發生一場大火災,火燒數日,死傷無數,損失非常慘重,而紅嘴黑鵯為了幫忙救火,不顧危險,不斷的用嘴喙與腳把著火的樹枝折斷帶走,逐漸的將火勢撲滅,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森林家園的安全,不過也因此牠們的嘴喙和腳趾被旺盛的火苗燒得通紅,身體也被燻得焦黑不堪,至此之後就成了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樣貌,而在泰雅族的族語裡,稱呼牠們為「Sa-bin」,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喜歡食用「羅氏鹽膚木」的果實,因此以之為名;然在布農族的遠古故事中,稱此種鳥兒為haipis,當時洪水侵襲了族人們久居的地方,他們只好由平地逃到最高的玉山上,過了一段時間住在山頂的布農人並不知道山下的實際情形,決定請來有翅膀的鳥兒來幫忙,此時紅嘴黑鵯,牠自願要替族人探查山下的情形,一看洪水已經退去,為了要證明已經有人居住,紅嘴黑鵯取了火種含在嘴裡飛回來,牠一路上忍耐著火種的高熱,不敢鬆口,但是實在太熱了,後來換成用腳爪抓著火種,就這樣一路由嘴、腳輪替的抓著,終於將火種順利帶回到山頂布農族人的居住地,不過也因此牠的嘴和腳被燒得紅通通,至今,布農族對於此種鳥兒相當的敬重,絕不獵殺牠們。
紅嘴黑鵯在台灣亦不難見到

紅嘴黑鵯在台灣亦不難見到

紅嘴黑鵯目前分佈於台灣、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亞洲印度東部、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地...,中國長江以南各地也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通常出現於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棲息於森林較為稀疏處,時常集合成數十隻以上的群體大聲鳴叫,繁殖季節來臨時,約每年的五到六月,還會發出如同貓咪的喵喵叫聲,鳴聲婉轉又可愛,吱吱喳喳的喧鬧,可是牠們的特色之一,聲韻變化多端,還會出現如同訴說『小氣鬼、小氣鬼』的可愛台詞,不禁令人想撐起大耳聆聽牠們的謬論,是極富趣味性的鳥種,因為相當喜愛食用果子漿果與昆蟲,如構樹、樟樹、木瓜、雀榕等都是牠的佳餚,所以在水果產量豐富的地區就可以常常見到紅嘴黑鵯群鳥的倩影,尤其是中低海拔的水果園,最易觀察記錄牠們的生態。
牠們的外型體長約24公分,全身為富有光澤感的黑色,但有著鮮豔紅色的喙、以及火紅色的腳爪,頭頂略有羽冠如同豎立的龐克頭,模樣相當逗趣,色調符合道地的台灣俗語〝紅水黑大版〞,另外,牠們的飛羽和尾羽部位還鑲著鉛灰色的細邊,儼然是個精緻的鳥界佳作呢!

胡錦鳥

胡錦鳥學名為Chloebia gouldiae,牠們優美的羽色,可以說居於群鳥之冠,因為飼養方式容易,所以人氣指數相當高,別名為彩虹鳥,原產地是澳洲,屬於雀類,有兩種頭部顏色不同的種類,以數量而言,紅頭的胡錦鳥比起黑頭的胡錦鳥數量較多,也比較常見,要稱呼胡錦鳥為顏色最燦爛繽紛的雀類一點也不為過。於西元1833年時,一名法國的探險家Mr. John Gould在澳洲的北部探險時發現了這種擁有美麗羽毛的鳥兒,由於他的藝術家妻子於返回英國的途中身故,因此Mr.John Gould將這羽色美麗的鳥取名Lady Gouldian Finch,據說,正是為了紀念牠已經逝世的妻子,伴隨著這隻美麗的胡錦鳥公諸於世,背後的這段唯美故事也流傳於鳥迷的幻想裡。
胡錦鳥顏色鮮艷

胡錦鳥顏色鮮艷

牠們的身長約12.5公分,體型比起錦華鳥要大,但比文鳥小一點,雌鳥與雄鳥在羽毛的顏色上有很大的差異,雌鳥羽毛不及雄鳥艷麗,而雄鳥的臉頰部份為紅色,但在紅色部位的邊緣有著很寬的黑色斑紋,連接著下顎與頸部皆為黑色,後腦杓為藍色,羽翼、背部和腰皆呈現綠色,破風羽為灰黑色,上尾筒藍色、下尾筒白色,而尾羽部位是黑色的,這種鮮豔的色澤搭配,使得牠們又被稱為七彩文鳥,尤其是公鳥的顏色鮮艷顯目,而雌鳥臉上的紅色部位較小些,接近於黃色系,胸部為深紫色,整體看來,雌鳥的色彩搭配相較於雄鳥低調許多。
胡錦鳥細分為三個品種,三種外型皆不盡相同,黑色胡錦鳥,不同於一般胡錦鳥臉上的紅色區塊,牠們是黑色的,整體較為黯淡些,而白色胡錦鳥,全身的羽毛顏色都比一般的胡錦鳥要淡,各部位的羽毛略帶有灰色,並非全白,而最特別的莫過於金色胡錦鳥了,一般胡錦鳥臉頰的紅色區塊,金色胡錦鳥是閃閃發亮的金色,正如同陽光徐徐的照耀著,別具個人特色。

胡錦鳥個性溫馴

談起胡錦鳥的性格,牠們屬於相當溫馴的鳥兒,可以和人類親密的相處,不過卻不是活潑的鳥種,最初引進作為家鳥飼養時,因為適應環境不良,因此死亡率相當高,一直到後來,基因進化為較能適應人類生活環境的品種,繁殖量也就自然的增多了,體質也演化為越來越強健,胡錦鳥的最佳繁殖時間在九月至隔年五月,優良的品種一年可以產下八十~一百顆蛋,但是胡錦鳥本身的餵養能力不佳,需要由假母十姐妹代為孵育雛鳥,平均每對胡錦鳥就需要三~五對的十姐妹作為假母,等待幼鳥離巢獨立進食後,即稱為中鳥,處於中鳥階段的鳥兒在冬天是不會換羽毛的,若是加以保溫使胡錦中鳥加快換羽可以讓胡錦在兩個月左右換成光鮮亮麗的羽毛,不過處於此種情況的胡錦鳥體質十分虛弱,只要一受到風寒通常就不會存活下來了,因此一隻鮮豔的胡錦鳥可是得來不易,雖然牠們繁殖力強,但仍是需要飼主的細心呵護喔!

十姊妹

十姊妹是性情極為溫和的鳥種,好比十個姊姊妹妹棲息於電線上也不會有任何的爭吵,可以和一大群的同伴生活在一起,歸屬社會性鳥類,因而十姊妹在北美洲又稱社會鳥。十姊妹若在室外與各種雀類混養也十分理想,牠們時時都保持愉悅的心情,即使被拘禁於小小的鳥籠也不會耍鬧脾氣,屬於樂天派的鳥兒,總是優遊自在的和唱著高調小曲。

十姊妹為育種產生

此鳥種並非野生鳥,是由人類選育繁殖而出,但嚴格說來最初的發源地難以考究,只知道幾個世紀以前的中國,有人把白腰文鳥與另一種親緣關係相近的鳥進行雜交而產生的新品種,最初這種鳥並不是稱為十姊妹,而是叫做壇特,分布於中國南部至馬來西亞一帶,正確名稱為白腰金腹鳥,屬於燕雀目金腹科,不過在十姊妹的繁殖史上,日本可以說是貢獻良多,十姊妹自中國引進日本約是在西元1816~1836年,當時的十姊妹全身皆是黑暗的褐色,沒有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華麗羽毛,其後,日本對於此鳥種的改良掀起一波風潮,以之為基底創造出許多樣式,西元1871年巧克力色的十姊妹自東方國家首度傳入了德國,使得大家對於此種鳥類有了更新穎的認識,因此要說十姊妹的原產地是日本並不為過,他們對於十姊妹的繁殖發展不遺餘力,在過去二百五十多年間,像這種能夠反覆造成流行的鳥,可說極為少見。

十姊妹體態優美

十姊妹以白色為底,在背部以及胸部上有褐色的條紋,上嘴為暗褐色、下嘴為膚色,但小斑十姊妹以及白十姊妹的上下嘴都是淡紅色系,搭配十分得宜,不過此種鳥類不太容易自外型區分出雄雌,只能依靠鳴叫的方法以及動作來辨別,嬌滴滴的雌鳥叫聲較為低沉,且性格文靜,反之雄鳥較為高亢,行動敏捷,不過無論雄鳥或者雌鳥,此鳥種的體質極為優良,即使是飼養新手也能簡單飼育成功,雖與其它洋鳥相較,牠們的羽色略顯樸素,但十姊妹可是有著強大的育雛能力,所以常被利用作為飼育中不易自育的高級鳥類假母,牠們能夠將其它鳥種的蛋妥善孵育出來,孵卵的工作主要是雌鳥的任務,但是為了吃食物而離開巢內時,立刻就輪到雄鳥來接替孵卵,此段期間絕對不要叨擾到牠們,孵蛋期結束後,雌鳥就會將蛋踢出巢中,或是加以啄食,近來,牠們也開始孵野生鳥種的蛋,因此於奧多摩當地還有人計畫要放養大量的十姊妹來增加野生鳥類。
一般來說十姊妹不會怕生,但不太會主動親近人類,因此僅適合觀賞,老鳥偶爾沉悶時會啄年輕鳥兒的羽毛作為食物,時常把年輕的鳥兒拔成禿頭,必須將牠們隔離一段時日為佳,另外,十姊妹十分喜愛玩水,若能於籠內擺放小水盆,能大大降低牠們的鬱悶感喔!

金絲雀

金絲雀學名為Serinus canaria,牠們擁有迷人的歌聲。鳴唱的方式分為開口與閉口,開口式的聲韻,聲如洪鐘,高亢明亮、粗獷豪放,音質穿透力強,高音持續不斷,底氣十足,洶湧又澎湃,近距離聆聽如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而閉口叫的聲韻,音頻委婉悠長,柔中帶剛且剛中帶柔,富有濃烈的金屬質感,多為中低音的鳴轉,音節長而柔和,給人一種閒情雅致、清新脫俗、心曠神怡的感覺,兩種音式,皆各具特色,值得人們細細品味一番。
歌聲迷人:金絲雀

金絲雀因其美妙的歌聲而受歡迎

金絲雀源起於十五世紀末,西班牙人因聽見其美妙的鳴叫聲而引進入該國,初始的牠們,不分雌雄羽色皆相同,自十七世紀起直到十八世紀,歐洲各地鳥類品種改良風潮極為盛行,德國人致力將鳥兒的美聲作為改良重點,直到二十世紀初才傳至英國,並演進為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鳴金絲雀,而西元1934年,美國曾引進紅金絲雀改良繁殖,此種類已經成為當今鳥店最常見的品種,全身色彩如同其名,呈現艷陽般的火紅色,相當醒目耀眼。

金絲雀小巧優美

金絲雀屬雀形目、雀科,體型小巧玲瓏,姿容優美,體長約130厘米,翼長20~23厘米,體重15~20克,羽色有黃色、白色、紅色、綠色、灰褐色等色,其中,黃色的數量較多,身價最為名貴的是嘴部和腿部都是肉色的白色金絲雀,其次,是白羽紅眼睛的金絲雀。除了常見的家庭賞玩鳥外,品種眾多的金絲雀亦有野生種,牠們喜歡在灌木和樹林間築巢,在樹林裡吟唱美樂,雛鳥通常經過六個月的飼養就會開始鳴叫,9~10個月達到性成熟時,就會引吭高歌和進行繁殖,小金絲雀必須有善鳴的老鳥帶領才能學會好聽的鳴叫聲,老金絲雀、百靈等都是小金絲雀很好的歌唱老師,經過調教的小金絲雀很快就能成為歌聲優美善鳴轉的上品鳥,這可是金絲雀家族代代相傳的祕技。

金絲雀於春季至夏季築巢

通常金絲雀自春季到夏季之間有三到四次的築巢機會,野生的金絲雀雄鳥於三月時動作會更加的活躍,鳴叫聲也漸趨高亢,能夠吸引雌性的歌迷,當牠們肛門向外突出變成尖型時,就表示發情期的到來,而家庭飼養的金絲雀,繁殖通常於雌雄鳥合籠後的20~30天就會有發情的表現,此時可把人工巢挂在繁殖籠的上方,當看到雌鳥嘴叼羽毛在巢上徘徊或在巢裡打旋時,就顯示築巢活動開始了,這時應把一團清潔的棉花掛在籠柱上,鳥兒很快就會銜去把巢築好,巢穴落成後,約莫三至四天雌鳥便會開始產蛋,每窩產量約2~6個,但每天產量只有1個,因此孵化時間相當不一致,若要讓牠們在同一時間孵化,可以先用石膏製成的假蛋先行頂替,待其產下最後一顆蛋時,再將假蛋取出,放回真蛋讓雌鳥同時孵育,即可讓所有的雛鳥在同一時間出殼。

八哥鳥

八哥鳥學名為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分部於中國陝西南部及長江以南地區、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地,目前已經引種至菲律賓及婆羅洲,八哥鳥性喜好群居,同時發出吵雜的聲響,也愛模仿旋律單調的鳥種鳴叫,鳴唱時還會將全身羽毛聳立起來。時常成群的出沒於田間、村落、牧場附近,特別是垃圾聚集處也是牠們的秘密聖地,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坡墾植區也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歇息時,會將自己藏身於枝葉茂密處,躲避外來的天敵,警覺性極高,八哥鳥屬於雜食性的鳥類,大部分時間以吃昆蟲為主,也愛吃瓜果和蔬菜,簡單的說,只要有食物的地方就是牠們的聚落,八哥鳥常與牛隻共生,牠們停悽於牛背上或者跟隨著牛隻以步行的方式在地面上行動著,如此牠們可以食用牛體上的寄生蟲以及被牛兒驚嚇而驚起的昆蟲,動作機警效率高,行事十分有謀略,是具有高智慧的鳥種。
善於模仿人類語言:八哥鳥

八哥鳥有亮麗的黑色羽毛

外型方面,八哥鳥的體型大,全長約260mm,全身毛色為富有光澤的黑色系,額前有部分豎起之黑色羽毛,翼長約13公分,鳥嘴和腳為橙黃色,足趾接近淡黃色,尾羽末端呈白色,兩翼有白斑,飛行張開羽翼時極為醒目,不過年幼的八哥鳥可就沒有如此鮮豔的色彩了,牠們的整個羽體以褐色為主,背部以及翅膀皆是咖啡褐色,下體為灰褐色,雖沒有成鳥來得華麗,但幼鳥時期的牠們可是學語的高峰期,尤其是一歲以下的幼鳥,本領十分高超,資質較高的還可以模仿約二十句以上的人語,相當惹人憐愛,不過要讓牠們好好的學習人類說話,其實是有一定的訓練方法,一般來說,環境方面最好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以免牠們分心,時間方面以清晨為優,因為鳥兒在清晨時比較活躍,而且這時候牠們還沒吃飽,教學效果較好,如果每天早晨用同樣的句子問候八哥鳥,牠可能很快就會有相同反應,這就表示教學已經成功,可以持續讓牠學習新的語言,不過通常以一個星期一句為佳,如果牠是一隻會講話的八哥鳥,飼主千萬要記得幫牠把舌頭上的東西磨掉,這樣才不至於阻礙牠的學習,不過多半飼養作為賞玩用途的八哥鳥,都須經過剪舌的過程,才會發出字正腔圓的聲音,所以如果只是普通家庭寵物八哥鳥,千萬不要對牠期望太大,更不要勉強牠開口說話。

八哥鳥善於模仿人類語言

八哥鳥的雛鳥基本上是無法其性別,因為其體型叫聲都一樣,要等到長成成鳥後,大約六個月,才可以從其嘴上的冠羽分辨,看牠的鼻子部分是否有細毛翹起來,若有的話就是雄鳥,反之,沒有的話就是雌鳥,另外,雄鳥的聲音比較渾厚,叫聲也比較長,會模仿牠種鳥類的叫聲;而雌鳥叫聲短且音律呼高呼低,善於模仿人類語言,雄鳥與雌鳥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文鳥

文鳥學名為Padda oryzivora,根據推測其原產爪哇島附近,經過許多雜交已廣泛遍布於東南亞地帶,印度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以及婆羅州等地,至今也有為數眾多的文鳥棲息於此。不過在這些地方,文鳥正如同麻雀一般,經常侵害農作物,因此被視為害鳥的一種,自從成功培育出白文鳥、紅文鳥、銀文鳥、藍文鳥、黑文鳥等種類後,由於牠們的身體強健、容易飼養,因此已經成為極為流行的家庭寵物鳥,被譽為會主動攀到人類手上的代表性鳥類,牠們對於主人的情感,可是完全不輸給鸚鵡,信任主人的程度甚至能夠達到在主人手上酣酣的熟睡著,經過手養長大的文鳥通常十分黏人,需要飼主花大量的時間陪伴牠們。
文鳥外型乾淨漂亮

文鳥外型乾淨漂亮

文鳥的外型配色簡單,具有和風式的風格,幼鳥的鳥喙是深色的,成鳥為純紅的鳥喙搭配一雙大大的圓眼,模樣十分機伶,身長約14公分左右,比起十姊妹要大些,羽毛主要有純白和淺黃褐色,變種的顏色十分多樣,有的以彩色為主,文鳥的雌性以及雄性,難以從羽色上來區別,必須以DNA鑑定,也可以用鳴叫時機分辨,發情後的雄鳥會啼鳴,可以以之作為區分,另外雄鳥的嘴比較粗大一些,上嘴會略為凸起,看起來會比雌鳥雄壯一些。
此種鳥類的本性是粗暴的,但是牠們對於人類有先天的懼怕感,所以作為家庭寵物相當溫馴,不過對其它雀類文鳥常常是暴力威脅來源,甚至會把雛鳥啄死,因此雖然可以多數飼養,但盡量與它種鳥類分開,或者多收集一些種子給牠咬著玩,以免因煩躁鬱悶引起牠的暴戾之氣。
文鳥外型乾淨漂亮

文鳥繁殖方法

文鳥的繁殖方法:當涼爽的風吹拂著臉龐,鳥兒們也漸漸的活躍起來,正式宣告繁殖季節的來臨,一般來說,是從秋天開始到翌年的春天,除了夏季以外,其餘的時間都可能是文鳥的繁殖時機,不過在寒冷的嚴冬,對於牠們來說孵育雛鳥是相當辛苦的事情,有時卵會塞住無法產出,因此繁殖還是要慎選良好的節氣進行,當雄鳥開始鳴叫,站在悽木上跳著舞蹈時,就是在宣告牠轉大人的證明,可以開始執行繁殖任務了,成功湊對以後,這段舞蹈就會成為對雌鳥的求愛之舞,雌鳥不會有固定的發情記號,由於牠們的性情激烈,所以一定要測試彼此的適合度才可以配對,否則可是會繁殖不成還造成流血的慘劇,同住一段時日後,當雌鳥開始築巢時,就表示產卵期將近了,當巢穴落成後的4~5日起,就會產下約5~7顆卵蛋,孵卵期約15~18天,雄鳥以及雌鳥會不斷的交換孵育,這段期間千萬不要餵食蛋黃和小米,也不要任意移動鳥巢,約等聽到細微的雛鳥鳴叫聲,就可以再度餵食蛋黃小米,也可以添加一些加那利子等高營養的飼料,很快就能看到健康小文鳥的誕生,文鳥的繁殖季節長,所以現今是相當普及的寵物鳥。

橫斑鸚鵡

橫斑鸚鵡是既可愛又安靜的小型鸚鵡,寵物性在小型鳥中,算是非常良好的鳥種,鮮少有神經質的個體,橫斑鸚鵡動作不慌不忙,給人的感覺不同於其他的鳥兒,有自己一套優雅的行事風格。另一項吸引人的便是牠們的羽色變化,橫斑鸚鵡不但有原生種的綠色,紅眼睛的黃色和乳白色,黑眼的白色橫斑鸚鵡也相當常見,其他變化的顏色尚有藍色、重藍(紫羅蘭、鈷藍)、墨富(淡紫)、橄欖綠、草甘綠等等...,此鳥種的價位也是由羽毛顏色界定,橫斑鸚鵡分有兩個亞種,外表差異在綠色羽毛顏色的深淺以及黑色橫紋的粗細,目前兩種類都相當常見,也廣泛的被人類作為家庭寵物鳥,野生的牠們於中南美洲皆可發現其蹤跡,分佈地還有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巴拿馬西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的西北部至祕魯中部,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森林間,通常會聚集6至30隻左右成群活動,偶爾會集合上百隻或者更多,橫斑鸚鵡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慣,最喜歡在高樹上行動,所以不太容易觀察到牠們的活動情形,但牠們偶爾會到人類的農作物園區覓食,所以野生的橫斑鸚鵡較沒有吸引人的魅力,一直到了人類開始作為家庭寵物飼養後,牠們的風采才開始受到鳥迷青睞。

橫斑鸚鵡飼養方法

飼養橫斑最小的空間可以準備一呎四的方形鐵籠,大部分還是建議一呎半以上的空間較為適合,不過也有人喜歡用木箱來養,因為隱密性較籠子好,但是鐵絲籠子也有其優點,因為空間較為透明化,清潔方面也容易許多,比較不會暗藏細菌和骯髒物,可依照個人喜好和環境等等因素來決定要採用哪種尺寸的籠子或木箱來飼養,當然橫斑鸚鵡的體型小,很適合飼養於公寓及大廈內,所以選擇性相當多廣,另外由於橫斑鸚鵡是屬於群居性的鳥兒,對於多隻養在同一籠子的狀況也不會特別排斥,還能夠迅速的和同伴打成一片,所以不必拘泥於獨隻飼養,或者騰出加倍的空間隔離,就飼養方便性來說,此鳥種可以稱得上是首選。

橫斑鸚鵡喜愛稍陰暗的環境

橫斑鸚鵡喜愛處於陰暗的環境,這與牠們嬌羞的內向性格有關,行為相當低調,在籠中活動的牠們大部份都是用爬的,很少會展翅飛和跳躍,雖性格尚屬乖巧穩定,不過還是有咬人的惡習,要自幼鳥時期開始訓練牠們習慣人類的存在,每兩三天就放盆水給鳥兒自行洗澡,牠們十分愛好乾淨,如同嬌滴滴的小王子小公主,會優雅的清理自己的羽毛,若與主人感情佳且互動良好的個體,建議在天氣良好時,可以帶牠們到院子洗個香噴噴的日光水浴,不過切忌陽光不要過度刺眼,因為習慣陰暗的牠們,可能會出現排斥不安感,久了反而會對洗澡興致缺缺,當牠們心情不好時,可以餵食牠們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像是蘋果和小白菜等等...,都可以吸引牠們的注意,使牠們情緒愉悅喔!

月輪鸚鵡

月輪鸚鵡是中型鸚鵡裡最容易飼養的一種鸚鵡,牠們體格強健,禁得起主人的粗心大意以及經驗不足,所以常常是初學者飼養的第一隻鸚鵡,月輪鸚鵡有許多種不同的羽色,最常見的為綠色,另外還有藍色、黃色、白色及灰色的品種,各種顏色現今也都衍伸出許多樣式的變種,極富新鮮感。月輪鸚鵡一共分4個亞種,分別是Psittacula krameri borealis、Psittacula krameri manillensis、Psittacula krameri krameri、Psittacula krameri parvirostris,據說,此鳥種原本就被人類所飼養,而後由於放養等因素,曾在森林中被人發現,經過種種環境的歷練,現今的月輪鸚鵡,帶有一點點野性,初期飼養時,盡量不要隨意逗弄牠。
容易飼養:月輪鸚鵡

月輪鸚鵡開心時會搖擺尾部

月輪鸚鵡屬於情感表達明顯的鳥種,會藉由態度以及姿勢來表達牠們的情緒,當牠們處於警戒狀態的時候,會把所有的羽毛儘量的往外伸,肩或翅膀從身體向外張開且尾部不斷搖曳,瞬間瞳孔會縮小,飼主最好不要再繼續刺激牠,應盡速遠離,等待牠自行緩和,而牠高興的時候,會伸展單邊的羽翼和腿,羽毛呈現鬆鬆軟軟的樣子,爾偶搖擺一下牠的尾部,模樣相當可愛,不過月輪鸚鵡學習說話的能力並不是很強,會學習人類說幾個字,但不會常常說,撒嬌的時候會發出輕微而短暫的捲舌喉音,和唱著帶有旋律性的樂曲。

月輪鸚鵡飼養需住意環境

關於月輪鸚鵡幼鳥的飼養,必須注意保溫箱的溫度,維持在三十度左右,剛到新環境的鳥兒會喜愛躲在比較陰暗的地方,或者會依靠著東西站,以增加安全感,月輪鸚鵡有種不會認得主人的特性,也就是說只要能給牠食物或者能夠陪牠玩樂,牠就容易與人親近,所以沒事多和牠說說話,或者讓牠安靜的東張西望,餵食時一定要讓牠看到餵食者,奶粉溫度以不燙手為原則,以免溫度太高燙傷幼鳥的消化系統,久了牠就會習慣與人類相處的新環境,不過要注意牠們的斷奶期,月輪鸚鵡在羽毛初長齊後,對主人的餵食有很大的抗拒性,因為牠們可是很有個性的鳥兒,但其實又不太會自己食用飼料,此時還是需要飼主強灌液態食物,並且記得在鳥籠內用淺盤放包裝蛋黃米,讓牠們搭配著練習,另外,在灌食時,一次不要灌太多以免嗆傷呼吸道,奶粉盡可能的調稀一點,待牠們成長穩定之後,可以餵養一些綜合穀類的食品,再配一些餵鳥常用的蔬菜水果和玉米,就可以使牠們快快長大,月輪鸚鵡的體質優良,不容易罹患疾病,生命力強韌,給予牠們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環境即可成功飼養。
月輪鸚鵡的性別很容易分辨,一般來說,三歲以上的公鳥頸部會出現一條斑紋,母鳥則無此特徵,不過雌鳥天生領域性較強,也比較會展現出凶悍的野性,尤其是發情的時候甚至會把雄鳥咬死,若非獨隻飼養,一定要將牠們的生活環境隔離。

巴丹鸚鵡

巴丹鸚鵡屬於有領域性的鸚鵡,每當繁殖期會將半徑 2 公里的地方都視為自己的領域,這個習性對擴充牠們同類數量相當不利,因此雖然目前巴丹鸚鵡的數量還算多,但仍是被許多國家列為保育動物。學語能力並不強,但可別小看牠們,巴丹鸚鵡是眾多鳥種中最會開門鎖的鳥兒,甚至於腳鏈也能自行掙脫,寵物性質極高,可以和主人親密的相處,不過此鳥種作為家鳥的最大缺點就是容易掉羽屑,家中四處都會飄著白白的羽毛,尤其是牠換毛的季節,對於過敏體質及幼兒的支氣管機能相當不好,飼養前宜多加評估考慮。
潔白漂亮:巴丹鸚鵡

巴丹鸚鵡是活潑聰明的鳥類

野生的巴丹鸚鵡一般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森林區,於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中巴丹鸚鵡,牠們是巴丹鸚鵡的四個亞種中體型最為嬌小的,體長約為44公分,在野生保育法公布之前,進口最多的鳥種就是這一種,野生的牠們生活在森林、無污染、寬敞的林地,大多處於海跋1500公尺,有時也會出現在2400 公尺以上的區域,隨著季節性而遷移,有時也會出現在耕作區以及人類居住的地方,侵襲人類的農作物,牠們叫聲極大且破壞力強,因此在某些地區此鳥種並沒有受到歡迎,不過牠們天性活潑聰明,常被訓練至馬戲團表演,在澳洲當地是小有名氣的寵物鳥,且價格相當便宜,一般小家庭皆負擔得起。
潔白可愛的巴丹鸚鵡

巴丹鸚鵡喜歡咬東西

飼養巴丹鸚鵡需對牠付出多一些的關心與注意,牠會認主人,而且一生只會認得一個,對於主人以外的陌生人偶爾會有攻擊行為出現,飼養禽舍的鐵絲網必需相當堅固避免咬壞逃脫,建議可用雙層或者是較粗的鐵絲,巴丹鸚鵡喜歡啃咬東西,嘴喙非常有力,若稍不注意,可能家中的家具等東西皆會遭殃,獨隻飼養時,無聊、緊迫、焦慮等情形會使得牠們產生拔羽的惡習,這是巴丹鸚鵡著名的偏差行為,公鳥的說話能力較母鳥佳,可以在幼鳥時期加以訓練,不過此鳥種雖智商高卻不以學語為主技能,大多只能發出單調的大聲響,較為優秀的可以掌握住說話的小技巧,但由於品種本身的侷限性,不適宜過度苛求牠們,但身為家庭寵物的牠們,可是有許多可以逗主人開心的小把戲,因此越來越受到退休老人的喜愛,可作為稱職的養老伴侶。
巴丹鸚鵡的繁殖並不困難,通常要等公母鳥都四歲大了之後才有繁殖的可能性,建議的巢箱規格為40x40x100公分,使用金屬製巢箱為佳,以防止牠們強大的咬合力會嚴重地破壞木製巢箱,繁殖期間公鳥對母鳥會有攻擊性的行為,時常追著母鳥跑,所以巢箱最好可以使用有兩個洞口的設計,以防止母鳥被逼至死角,造成嚴重的傷害,母鳥一次生產約可產下2~3顆蛋,孵化期約23到24天,此段期間要盡可能給予牠們安靜的環境。
可愛的巴丹鸚鵡

吸蜜鸚鵡

吸蜜鸚鵡的分佈範圍十分廣大,無論是原始的森林、野外的沼澤到人類居住的社區,甚至是繁華都市旁的小綠地,牠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得悠然自得,除了這過人的環境適應能力,相較於它種鸚鵡,吸蜜鸚鵡還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牠的飲食法則。牠們的主食以液態類為主,舉凡花蜜、花粉、果汁、食物的汁液都稱得上是牠們的最愛,這是由於牠們的消化道有別於一般鸚鵡,甚至因應食物演化出呈刷狀的舌頭,方便牠們取用花蜜,吸蜜鸚鵡的體內還含有一種消化酵素,能夠分解牠們攝取的各式食材,由於生理機能獨特,如果餵食不當,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的病變而死亡,特別是在幼鳥的發育階段,需要加倍的用心照顧,但也由於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牠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之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因此作為家庭寵物飼養的吸蜜鸚鵡,若無法提供牠們大自然的花瓣大餐,也請務必餵食正確的粉狀飼料或水果。
吸蜜鸚鵡外型豔紅

吸蜜鸚鵡外型豔紅

吸蜜鸚鵡的種類分支眾多,目前已經證實有55種,牠們分佈於西太平洋與東印度海,其中印尼及鄰近區域的吸蜜鸚鵡,有許多皆面臨滅絕的危機,牠們大多羽色鮮豔,因此各品種皆受到鳥迷們的青睞,較為著名的有虹彩吸密鸚鵡、褐色吸密鸚鵡、黑頂吸蜜鸚鵡...,其中黑頂吸蜜鸚鵡可以說是最常見到的品種,在台灣亦有繁殖場成功繁殖出此鳥種,一般體長為29至33公分、體重可達163至260公克,最特別的是牠們頭頂的黑色區塊,因而得到黑頂的稱號,眼睛下方至喉部、頸部、胸部和腹部皆為紅色,但背部、胸部和腹部則為不規則的紫色斑紋,羽毛色澤搭配極佳,目前分佈在新幾內亞低地和其附近島嶼。

飼養吸蜜鸚鵡需費心清潔

寵物飼養者常將吸蜜鸚鵡與骯髒畫上等號,這是由於牠們的糞便水分特多,而性格如同小孩子般的好動愛玩,因此糞便常以噴射的方式排出體外,容易把鳥籠及鳥籠以外的地方弄髒,搞得飼主難以清潔,某一族群對於吸蜜鸚鵡的此種行為相當不能接受,甚至抵制此鳥種作為家庭寵物鳥,不過就外觀看來,牠們的確有著引人注目的艷麗羽色,作為賞玩鳥大有資格,再加上天真無邪的性格,能帶給主人許多歡樂,也沒有凶暴的攻擊性,因此在飼養前若能夠確保自己可以時時為牠清理巢籠,吸蜜鸚鵡絕對會打破骯髒的迷思成為良好的家庭寵物。
吸蜜鸚鵡相當怕冷,牠們現今所分佈的產地,也都是較為溫暖的地區,若要在家中室內環境飼養,溫度控制在20~30度之間為佳,萬不可不可過高或過冷,低於10度的環境,吸蜜鸚鵡容易瞬間暴斃,最好能放置溫度計在側,以隨時掌控溫度,冬天的時候可以把熱量高的飼料量增加,助益牠們的禦寒性,天氣炎熱時,還可讓牠們玩玩水,順便清洗身體,溫度對於吸蜜鸚鵡來說是影響深遠的外部因素,萬不可忽略了。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學名為Melopsittacus undulatus,俗稱阿蘇兒或小鸚哥,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虎皮鸚鵡是現今世界上最流行的寵物鳥,數量多達百萬隻。自從西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不過與其他大型鸚鵡比較,虎皮鸚鵡靈性並不高,一般來說要自幼鳥時期開始飼養,才能夠順利訓練牠們學語,因為此鳥種的性情較為害羞,會有怕生的情形出現,較難與人類親近,尤其剛到新環境的時候,盡量先將牠安置在家中較安靜地方,比較可以增加牠們的穩定性,先別急著去抓牠或者跟牠玩,會對牠造成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要與成鳥打好關係並不容易,起初餵食牠們一定要保持距離,在早晨時刻邊吹口哨邊放食物進去牠們的食物槽,記得讓牠們有主人等於食物的認知,久而久之就會習慣飼主的存在,便不再會出現排斥的行為。
阿蘇兒: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生性浪漫

虎皮鸚鵡身長約18公分,幼鳥的前額至臘膜處具有橫紋,長到七八個月大時,鼻膜的性徵就會漸趨明顯,雄性的鳥兒鼻子是全藍色的,非全藍者則為雌鳥,牠們的平均壽命約5~10年,發情時期雌鳥會在巢箱內啄來啄去,且會不斷進出巢箱,看似毛毛躁躁的樣子,而雄鳥則是會站在棲木上不斷上下搖晃,並且不時會追著雌鳥跑,偶爾還會主動的將食物銜入雌鳥的嘴裡,是種既浪漫又體貼的鳥兒。
亦有顏色鮮艷的品種

虎皮鸚鵡繁殖快速

虎皮鸚鵡飼養方法:以有殼的小米、大米、油麻子混合作為主食,另可補充青菜、紅土等礦物質,充足的水盒可以說是必備品,如有想要讓牠們交配繁殖的打算,尚需準備巢箱、草巢、高營養的食物,如蛋黃粟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其它像是青菜類因為含有維他命和礦物質,一週應餵食一次,牠們所使用的水器、食器以及棲木等等必須定期沖洗,保持乾淨,否則容易使得牠們感染腸胃方面的疾病。當牠們邁入繁殖期的時候,先將巢箱放置籠內,而籠子則應置於陽光不會直設的地方,若是天氣轉成寒冷時,移到室內準備過冬為佳,但切記此段期間嚴禁隨意移動籠子,在不安定的環境雌鳥是絕對不會產卵的,產前最好將巢箱用熱水消毒一次,以防羽蝨的威脅,另外,虎皮鸚鵡的顏色變化多端,配對時可以自由搭配,但若想要維持牠們的血統純正性,千萬不要雜交,牠們的生產數量極為驚人,一年的產卵次數可達五到六次,每次產卵約四到七顆左右,孵化期間約十八天,每次育雛後,需休息 兩週以上為佳,剛孵出的幼鳥沒有毛羽覆蓋,溫度需保持在30~33度之間,此鳥種的體質強健,存活率也高,所以相當受到歡迎。
虎皮鸚鵡繁殖快速

灰鸚鵡

灰鸚鵡屬於大型鸚鵡,很多養殖業者都公認牠們是所有鸚鵡中最聰明也最會學說話的品種,目前分佈於非洲中部與西部、獅子山東部、剛果、薩伊北部、尼日利亞等等...,喜愛處於湖泊邊的樹上,棕櫚樹也是牠們的基地,清晨或黃昏時是非洲灰鸚鵡最嘈雜的時刻。平時喜好攀爬、不善於飛翔,覓食的時候會分小組行動,近來繁殖數量不斷提高,成為養鳥人的好夥伴,擁有高智商的牠們,根據專家評估,牠們的思考能力幾乎如同5歲小孩的智慧,被視為四大受歡迎鸚鵡之一,不過此品種的雄雌不易辨別,也有人說牠們是雌雄同體,大多數有豐富飼養經驗的鳥友可由外觀上辨認出來,主要是看牠們胸部的羽色,顏色較深為雄鳥、顏色較淺為雌鳥,但仍是要是以專業儀器來分辨較為準確,因為羽色辨別法,有許多例外的個體。
最聰明的鸚鵡: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個性鬼靈精怪

灰鸚鵡是一種獨特、聰明但卻存在野性本能的高級生物,在原棲息地的非洲灰鸚鵡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社團法則,無論交配、覓食、飛翔、區域性、繁衍等都有極其完善的制度,也就是說人類要完全控制牠們是不太可能的,2歲以下的灰鸚鵡較能與人類親近,隨著年齡的成長,牠們的原野性也會跟著倍數成長,即使經過了幾代的繁殖,仍是不能將牠們的野性完全馴化,所以有人稱呼牠們為來自雨林的〝野獸〞,即使現今已普遍作為人類的家庭飼養寵物,但千萬不要忽略牠的鬼靈精怪。
鬼靈精怪的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需從小即訓練

灰鸚鵡的繁殖期約於3歲左右就會展開,繁殖季節因地而異,東非地區約於每年的1~2月及6~7月,這段期間都是牠們的繁殖季節,野生的灰鸚鵡會將巢穴築於10~30公尺高的樹洞內,繁殖結果相當穩定,不過繁殖期時對於人為打擾相當敏感,必須將人為干擾減至最低,即使是習慣於人工飼養方式成長的灰鸚鵡亦同,國際常見使用靴型巢箱來繁殖,親鳥對於巢箱檢查也很敏感,要在自己極為安心的狀態下才會生育,一窩約產3~4顆蛋,通常在產下第二顆蛋的時候,就會開始進行孵育的動作,孵化期間一般為28~30天左右,幼鳥剛孵出時只有14~16克重,剛出生的120天內必須極為細心呵護才能順利存活,成長天數越小的鳥兒越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由於此鳥種的警覺性較高,若要作為家庭寵物飼養,於幼鳥時期就要讓牠習慣主人的存在,因為牠們的野性高,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容易緊張與不安,甚至飼主都可能被牠攻擊,要把握住牠們年幼的成長黃金期,耐心的重覆教導,就能讓牠們習慣和人相處,許多幼鳥在主人用心教導之下,於未斷奶的時候就學會說話,自幼小就為手養鳥的灰鸚鵡,就要將牠視為家中重要的一份子,牠們的情緒敏感,如果有被冷落的感覺,就會開始耍脾氣的拔自己的羽毛,久了還會因此感染病毒,宜多加留意。
非洲灰鸚鵡

太平洋鸚鵡

太平洋鸚鵡是一隻活潑好動、個性調皮,聽話乖巧卻又不想像玄鳳這麼膽小的小型鸚鵡,如果所能空出的養鳥空間有限,那麼太平洋鸚鵡絕對是最佳的選擇。不過牠們體型雖小,但對於彼此或比自己體型稍大的鳥兒都足夠造成嚴重的傷害性,因此對新進的成鳥或幼鳥千萬不可突然放入同種鳥類中一起活動或和其它鳥種混養,膽大勇猛的牠們最早來自於廣闊的亞馬遜雨林區,目前於南美、中美、厄瓜多南部及秘魯西北部皆有牠們分佈的聚集處,特別的牠們是少數幾種不須經由外科手術或DNA檢驗就可依外觀判別雌雄的鸚鵡,通常雄性太平洋鸚鵡的背羽及羽翼內側會呈現耀眼的鈷藍色或寶藍色,而嬌柔的雌性太平洋鸚鵡在身體的同樣部位則是顯現深沉的綠色,與身體的羽色有一致性,此鳥種在約孵化後的一個月內就可以得知其性別。
小巧活潑的太平洋鸚鵡

太平洋鸚鵡活潑好動

牠們的身長約12.5公分,平均壽命20~25年,成長效率高,幼鳥破殼後大約4至5個星期羽毛就可長成,幼鳥的羽色比起成鳥黯淡些,整體羽色除了背部有藍斑以外,大致上都以綠色為基底,性格方面幼鳥轉變為成鳥時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算是穩定性極高的品種,因此對於剛接觸鸚鵡飼養的初學者來說,太平洋鸚鵡算是易於管理及照顧的鳥種,也很容易和牠們培養感情,最喜歡的就是跟主人互動,不過牠們好奇心略重,活動力強大,若要長期將牠關在鳥籠中,務必多為牠準備一些玩具以及供牠解悶的器材,才不會使牠們感到寂寞,牠們的習性就是會啃咬,記得將危險物品收好,另外再放置一些啃木於籠中,就能將牠乖乖馴服於小巧的窩兒。

太平洋鸚鵡繁殖快速

太平洋鸚鵡約10個月左右就有繁殖能力,屬於一種多產的鳥種,一窩約可以生下7~8顆蛋,繁殖時務必提供牠堅固的巢箱,建議最好用牡丹巢箱,因為牡丹巢箱周邊有釘鐵片比較不易被太平洋鸚鵡咬壞,活動空間也比較大些,如果同時飼養好幾對,應該在飛行場地之間,以有細縫的鐵絲網隔開,促使每一對繁殖鳥的精神集中,如此一來,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成功率,最簡單促進一般鸚鵡及雀科發情的食物為一斤脫殼小米加一個蛋黃搓揉至不黏稠晾乾即可,籠養的繁殖鳥幾乎全年都可生育,繁殖期間給予富含高鈣類的食物,可以減少生產軟蛋的現象發生,盡量給予牠們安靜的環境,通常於交配後的第15天雌鳥就會產下第一顆蛋,最早孵化的太平洋鸚鵡寶寶與最後孵出的雛鳥,時間相差15天,孵育期間的太平洋鸚鵡在照顧雛鳥方面是非常稱職的父母,可以不必改為人工飼育,但要注意不要叨擾到牠們的生活,因為此時的親鳥有些神經質,若是處碰到導火線,牠們會瘋狂的將自己產下的蛋弄破,另外,幼鳥一旦可以自行進食後就要盡速將牠們移走,否則也可能會遭受到親鳥的攻擊,千萬不要低估牠們小巧身體內隱藏的能量喔!

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是近年來興起的大型寵物鳥,原產地為墨西哥、哥倫比亞、祕魯、玻利維亞、巴西北部的馬托格洛索等地區...,隨著二級保育類的開放,各式各樣的金剛鸚鵡品種大批引進台灣市場,牠們華麗的羽色,風靡於喜好鸚鵡的鳥迷圈中。野生的金剛鸚鵡時常成對或者聚集小團體棲息在郊外的丘陵地,白天也常停留於樹梢上,不過現今的野生族群約剩下1000~3000隻左右,由於森林的濫墾,侵擾了牠們的居住地,還有一些非法的鳥類捕捉活動,都是使得金剛鸚鵡數量銳減的因素,目前各國政府皆已積極展開保育措施,現在所常見到的金剛鸚鵡大多是由人工飼養繁殖而成的,如東歐地區的捷克就是其中一個大型的養殖出口國,不過金剛鸚鵡繁殖不易,需要精湛的技術支持,因此雖貴為人氣寵物,但價格與稀有寵物一般昂貴,根據統計,金剛鸚鵡目前僅存17個種類,極需要人們的關愛與保護。
金剛鸚鵡外型鮮艷

金剛鸚鵡外型鮮艷

金剛鸚鵡是鸚鵡科中體型及翼展最大的鸚鵡,身體的羽色為鮮豔的緋色,下背部、腰部、下上尾筒以及主翼呈藍色,腳部為暗灰色系,由於雌鳥以及雄鳥的羽毛顏色皆很相近,所以此鳥種較難分辨出牠們的性別,除了自然配對之外,需要以DNA鑑定才能夠確認出。
鮮艷的羽毛

金剛鸚鵡壽命較長

有人說金剛鸚鵡能生存至100歲,但準確的說法是平均壽命50歲,較大的金剛鸚鵡可達65歲,牠們甚至可能比飼主長命,因此飼養前必須慎重考慮是否能夠好好的照顧牠一生,牠們會認得主人,也能與主人親切的互動,如果缺乏關懷及照顧會導致心理及生理的痛苦,嚴重時還會罹患拔毛症,是非常敏感的動物,需要受到尊重及悉心的照料,當牠們不再唱歌或者鳴叫的時候,很能是健康狀況出了問題,飼主要多加留心牠們的情緒反應及行為模式。
金剛鸚鵡外型鮮艷
食物方面通常將稗、粟、燕麥、麻核、向日葵種子、花生等等食物以等量混合的方式供給牠們,另外副食方面,像是金絲雀種子、玉米、南瓜種子、胡桃、水果也要定期餵食,青菜類牠們可以食用甘藍、荷蘭芹菜等等...,對牠們的身體健康相當有幫助,不同季節調整出不同的食譜供牠們食用為佳,尤其於人工飼養環境下的金剛鸚鵡,飼主通常只會給予定量的葵花籽,雖然也會餵食蔬菜水果,但是長期累積下來,會導致牠們的健康亮紅燈,缺乏維生素A最容易使得病毒入侵,對於金剛鸚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養料,萬不可忽視,其它零食類型的小甜點,如咖啡、茶葉、巧克力等都不可讓牠們接觸,尤其是俗稱的牛油果,對於金剛鸚鵡來說,可是一大毒品,想要欣賞一隻艷冠群芳的大型鸚鵡,可是需要飼主的愛心與細心。

玄鳳鸚鵡

玄鳳鸚鵡學名為Nymphcus hollandicus,屬鸚形目、鸚鵡科,別名雞尾鸚鵡,是世界第二受歡迎的寵物鳥,棲息於澳洲內陸,無論是濕地和灌木叢都能見到牠們的蹤跡,不過牠們總是生活在靠近水邊的地方,有時甚至會聚集上百隻圍在水邊成群的喝水,玄鳳鸚鵡也會吃農作物而造成當地農民的恐慌。大約在一、兩百年前被英國人帶回去當作寵物飼養而開始流行起來,牠們的智慧極高,個性溫和,能與其它鳥類混養,甚至能與雀科和平相處,懂得模仿人語及聲音,尤其特別愛模仿人類吹口哨聲的聲音,深受養鳥者喜愛,是喜愛與主人膩在一起的鳥兒。
聰明可愛:玄鳳鸚鵡

玄鳳鸚鵡壽命可達25年

玄鳳鸚鵡的成鳥體重約80~110公克,全長約30公分左右,妥善照顧的情況下約有二十五年的壽命,曾有紀錄最老的玄鳳鸚鵡活了三十六年,牠們羽色變化極多,最常見的有黃化、珍珠、白化等,於市場上最受歡迎且較常見的為黃化種,黑玄鳳鸚鵡的原生種,是在西元1940年美國加州當地開始繁衍出現的雜色鳥,而後發展出來的黃棕色種、白臉種、銀白種與純白種現在也十分流行,牠們擁有長長的尾羽,佔了身體長度大約一半,幼鳥與成年雌鳥相似,但尾羽較短,而雌鳥面部羽色較雄鳥暗淡許多,而且尾羽下側具有橫紋、翼底有黃色斑點,雄雌鳥差異性大,可以輕易辨別出。

玄鳳鸚鵡的飼養方法

玄鳳鸚鵡的飼養方法:挑選玄鳳鸚鵡的鳥籠材質應以金屬為首選,尺寸至少30吋寬、30吋長、36吋高,柵欄縫隙應小於二分之一吋,而提供玄鳳鸚鵡各種不同粗細的棲木還可以幫助牠們適度的運動腳掌並且預防關節炎,鞦韆是牠們最喜愛的設施,因為牠們喜愛爬來爬去,好動活潑,若長期將牠們關在籠中一定要放置供予玩樂解悶的器材。
食用方面,幼鳥需要餵食三餐加宵夜,以奶粉及蛋黃粟為主食,約一個月大時,可將脫殼飼料放一點讓牠開始練習吃,起初會以咬著玩的方式撥弄食材,久而久之牠們就會自行進食了,所有了玄鳳鸚鵡都是以此方式學習,而關於成鳥就給予普通的鳥飼料即可,牠們喜歡吃有殼的,如果想要養胖一點,可以提供比較貴的綜合飼料,如葵花子之類的食材,地瓜葉和玉米也都是玄鳳鸚鵡愛吃的食物,只要用水洗淨就可以直接給牠食用,不過某些個體對青菜水果的接受度不高,因此以另外的方式補充牠們的營養,如:碘塊、鈣粉和紅土都具有補充鈣質的功用,必須定期餵食。
相當貪玩的玄鳳鸚鵡
玄鳳鸚鵡的繁殖性高,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能在15~18個月大時再讓牠們繁殖,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規格,雄鳥會自行對雌鳥求愛,若想要促進雌鳥產卵,可以試著愛撫雌鳥的背部,增加牠的安全感,很快就能在眾所期盼下產卵囉!

寵物鳥介紹

天竺鼠飼養

天竺鼠的活動量大,需要較寬廣的生活空間,建議籠寬的最小尺寸為:寬91公分,深61公分,高45公分,最為理想的籠子是有玩具或滾輪的設施供牠們排解鬱悶,牠們雖與同伴相處良好,但睡覺時卻不愛擠在一塊,若要同籠飼養多隻天竺鼠,空間要更加寬大才可,尤其雄性的天竺鼠,不宜同時飼養在一個籠子裡,會發生打鬥的流血悲劇。確定成員並且安置妥善後,約3~7天幫牠們換一次木屑即可,底盤較深的牢籠為佳,一定要設置安全的門防止牠們無意間跑出來,當然也要有堅固的鐵絲網防止狗貓入侵,給予牠們私人隱蔽的空間,像是用厚紙版或者毛巾遮擋住,都可以增加牠們的安全感,並且安心的在裡頭睡覺,當然天竺鼠也需要運動,原則上如果沒有讓牠們到戶外運動,可以在室內準備一個小型的運動場,一般來說,兩到三隻天竺鼠的運動範圍為3.5平方公尺的面積,無論室內及室外,定期幫牠們清理生活環境為不可忽略的大事情。
天竺鼠喜愛各式食物

天竺鼠喜愛各式食物

天竺鼠非常喜歡吃嫩的乾草或牧草葉,而不喜歡吃老而粗硬的葉子,牠們與人類相同,需要多方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不能夠只食用單一食材,天竺鼠本身不會製造維他命C,但維他命C對於牠們的身體機能維持是很重要的,若是缺少維他命C容易得壞血病而死亡,因此需要多加攝取新鮮水果、食物、蔬菜,其它如紅蘿蔔、蘋果、芭樂、西瓜、高麗菜、結球萵苣、大白菜等等都是天竺鼠相當喜愛的食物,可以作為主食每餐餵養,但不要一次放很多食物給天竺鼠吃,因為不論是飼料、乾草或是蔬果,放久了不但香味會消失,最重要的是食物變質會危害身體健康,牠們對於沒吃過的東西會產生排斥感,尤其是沒有散發出香味的食物,可能完全不會去觸碰,某些剛到新環境的天竺鼠,還會因為挑食而餓死,因此,若是主人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陪伴牠,最好在牠進食的時候觀察一下牠的覓食習性,以便做適度的調整,當牠們吃的東西開始越來越少時,表示牠們健康出現異常了,可以試試將食物都弄成小塊小塊的放置在容易取得的地方,或者用手親自餵食,要確保牠有按時進食,才能盡快恢復健康。
天竺鼠相當可愛

可用葵花子餵食天竺鼠培養感情

要和天竺鼠培養感情,先試試看把飼料直接拿給牠們吃,所使用的飼料最好是葵花子,等到牠們不害怕人類靠近,敢從主人手上取用食物的時候,就可以在餵食的同時順便讓牠們停留在手上,習慣主人手指的味道,然後試著摸摸牠們的頭部,等牠們習慣以後再開始撫摸牠們的身體,當然最好在晚上的時候與牠們互動,因為此時牠們精神較活躍,記憶力也較高,比較不會因為勞累煩悶對主人發脾氣,基本上天竺鼠並不會咬人,偶爾會輕輕的啃咬主人的手指,但可別誤會牠們的心意,這只是天竺鼠獨門的撒嬌模式。

天竺鼠洗澡

天竺鼠雖然溫馴好養又沒有體臭,不過因為皮膚油脂分泌很旺盛,所以夏天大概一兩週就要洗一次,冬天大概一個月要洗一次,挑選有大太陽的日子幫牠洗澡為佳,由於牠們天生對於未知事物會有反對感,所以第一次洗澡一定會害怕掙扎,需要要一步一步慢慢進行,洗澡方式共有兩種,一種是水洗、另一種是用沐浴砂清潔。
適度清洗是天竺鼠保持健康的方法

幫天竺鼠洗澡小心,沒有經驗者需先請教他人

水洗的方法,準備兩個水盆,盆內灌入1~2公分的水,記得要用手測試一下溫度,不宜過燙或者過冷,一般來說,冬季時約60%熱水加上40%冷水、夏季時就冷熱水各半,然後把小天竺鼠放進去其中一個水盆裡面,先不要急著幫牠搓洗,讓牠自己適應一下水的溫度以及泡在水裡的感覺,某些個體的老鼠會因過份敏感而突然休克,飼主雖然要防止牠用力掙扎,但也不要強制的壓牠在水裡,等牠們漸漸穩定下來後,用手把水潑到牠們的身上,然後輕柔的用沐浴乳幫牠搓洗,不要碰到牠們的耳朵以及眼睛,可以先行清洗牠的背部然後再將牠抱起清洗肚子部位,切忌泡沫及水盡可能不要泡到天竺鼠的頭部,也不要發出巨大的聲響,否則會造成牠的印象不好,以後更加不肯洗澡,均勻搓洗後,用第一個水盆沖掉牠們身上的泡沫,等待水變髒後,再把牠抓進另一個事先準備好的水盆沖洗殘留的泡沫,洗澡過程要全程輕柔以免發生溺斃或嗆水意外,全身洗乾靜後,用大毛巾裹住牠,先行擦乾以保暖,不要讓牠們有太大的溫度落差感,也可以用衛生紙擦乾,不過此種方式動作要迅速否則容易使牠們受寒,之後將吹風機調至最小,遠距離的慢慢吹乾,也可以用使用涼風,不過風口一定要離牠們遠一點,當然重要的是吹至全乾,連同腹部也一樣,洗澡完後若吹得不夠乾容易引起黴菌感染或因為感冒而死掉,當天竺鼠抵抗力較弱的時候,稍微感冒就會迅速惡化成肺炎,再加上洗澡對於老鼠來說可是一個生死大關,因為牠們的皮毛碰了水就會破壞原本保護皮膚的皮脂膜跟正常菌叢,讓細菌容易入侵,即使洗澡過程中安全度過,也可能在使用吹風機時嚇得牠們休克或是過熱衰竭而死亡,所以每一個步驟都要極為留意才可,如果發抖情形過份嚴重,必要時可以用烤燈微微照一下,增加牠們的安全感。
可愛的天竺鼠

利用沐浴砂是較安全容易的方法

沐浴砂的洗澡方式會較為容易一些,牠們會自行清洗,可以省卻主人不少麻煩,使用方法是買專門的鼠用澡盆或是拿一個碗型容器將沐浴砂適量放入,想辦法誘惑老鼠進砂盆,或是放在鄰近牠們的穴窩處,大部分的天竺鼠都會自行滾砂,因為牠們有愛乾淨的天性,所以一天至少會滾砂三次,不過牠們也有可能在砂盆裡頭上廁所,因此飼主需要定期為牠更換沐浴砂,才不會造成越洗越髒的悲劇。

天竺鼠

天竺鼠學名為Cavia porcellus,又被稱為豚鼠,牠們是群居的動物,來自於南美洲秘魯,因為可愛好飼養的特性而成為受歡迎的寵物。天竺鼠有相當多的肢體動作,會表達出各式各樣的情緒,也會發出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聲音,顯示牠們戲劇化的情緒。這種多采多姿的人生,與牠們的敏感感官有著很大關聯,比起其它鼠種,天竺鼠並不需要轉動頭部就能看見前面和兩旁的物體,這樣寬闊的視角能夠使天竺鼠迅速的躲開天敵,重要的是,牠們的視覺並不只是黑白兩種色系,天竺鼠高超的視力可以分辨紅、黃、藍、綠等主要顏色,也因為看得比較清楚,所以沒有強烈的防衛心態,天竺鼠在眾多的鼠種當中,算是比較容易親近的類型。
圓胖可愛:天竺鼠

人類飼養天竺鼠已有數千年歷史

根據考古遺跡證實,人類自西元前四千年~西元前一千年開始就已經有人開始食用以及飼養天竺鼠,十三世紀時,印加文化盛行,天竺鼠成為了南美印地安人的主要肉食來源,據說牠們藉此攝取蛋白質,至今仍有許多地方保有這個傳統,一直到了十六世紀,天竺鼠被引進了歐洲地區,由於牠們相當容易繁殖,性格溫馴好掌控,因此很快在十七世紀時,就成為了當地極為流行的家庭小寵物,歐美天竺鼠迷稱呼牠們為『GAVY』,17世紀以後,牠們被作為醫療實驗用的基體,在結核病的抗病研究史上有良好的貢獻。
天竺鼠愛吃綠色蔬菜

天竺鼠外型圓胖可愛

天竺鼠的體型圓圓胖胖的,頭大身小,如同卡通的可愛Q版寵物一般迷人,比起黃金鼠等小型鼠更容易掌握於手中,成鼠體長約25至35公分,母鼠體重較輕,約600g至1100g、公鼠體重較重,約900g至1600g,上唇長有觸鬚,幫助牠們探測物體大小,不過即使斷掉一截,也不會影響牠們的平衡機能,雖具有尾椎骨,但外觀不見尾巴,是牠們的最大特色,皮脂線分佈於尾椎上方約一公分左右,用來作為劃分領域之用,體質相當強健,是頭好壯壯的老鼠,天竺鼠的耳蝸具四個螺旋比人類多了二個,也就是說內耳比起一般老鼠要長得多,因此天竺鼠的聽力甚為靈敏,居家飼養不宜放置吵雜處,會讓牠們產生毛躁的暴動情緒,嗅覺是天竺鼠在彼此接觸的主要器官,同一鼠群的天竺鼠會認得彼此的味道,因此迷失的幼鼠可以找回鼠群。
天竺鼠在自然界以植物及穀類為生,因此,其食物包括青草、乾草、水果、綠色蔬菜、胡蘿蔔、馬鈴薯、苜蓿、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燕麥、向日葵等等...,每日飼量需固定,食物於消化道中可停留數小時至數天之久,具有發達的盲腸與大腸機能,牠們相當需要攝取維生素C,由於牠們不會自行製造,所以要藉由水分中攝取,每天都要給予牠們充分的水量,籠中一定要放置固定的硬料供給牠們食用,如未能充分啃食硬料,牙齒會長得太長,並且因無法進食而餓死。

香檳鼠飼養方法

香檳鼠介紹/香檳鼠飼養方法
香檳鼠在與人類不熟的情況下,性情會有些凶暴,因此飼養的環境要盡量保持寬敞透明化,降低牠們的不安感,鼠籠的寬度越大越好,而高度不必太高,因香檳鼠心性好奇喜愛東爬西爬的四處觀望,過高的籠子會造成牠們摔落時損傷,空間小的情況下至少要給予約30公分乘40公分的單層籠。籠內的飲水設備,應選擇可以固定於籠壁的水壺,這種水壺可以避免香檳鼠瘋狂奔跑時玷汙了水質,此外也要注意水壺出水孔的口徑大小,要選擇適合牠們小嘴的水壺口,飲用時比較不會漏水,某些寵物用品店會混用貓狗的水壺販賣,如因沒有詳加辨識而口徑過大,會造成鼠籠長期潮濕,不但環境惡劣難以整理,對於寶貝鼠兒的身體健康亦不好,香檳鼠不喜愛潮濕的環境,牠們生存最適溼度約在50~60%之間,若無法使用除濕機等輔助工具,則要隨時幫牠們清潔牢籠。
趴趴鼠:香檳鼠

飼養香檳鼠需注意營養補充

香檳鼠與一般鼠種相同,是雜食性的動物,通常以南瓜等黃綠色的蔬菜為主食,薯類、豆漿、水果對牠們來說都是良好的營養來源,但是蔬果也不宜一次餵食太多,容易造成香檳鼠腹瀉,若飼養初學者無法妥善控制食物,那麼餵食鼠用的專門飼料也可,不過此種食材控制,就要幫牠們多多補充蛋白質,鴨蛋或者乳酪之類的食物對於香檳鼠的營養攝取很有幫助,偶爾也可以讓牠們食用狗糧或者貓糧,以補充平時缺乏的維生素。

香檳鼠需保持環境乾爽

鼠體的清潔方面,大多數的香檳鼠都是愛好乾淨的,牠們會自行清潔自己的皮毛,若居住環境潮濕或骯髒,便很容易患上皮膚病或出現甩毛之情況,一旦患上皮膚病,整個身體都會佈滿細菌且紅腫不堪,因此牠們的生活環境平時飼主就要幫牠們保持清爽,除了盥洗的動作外,也要給予一些有益的食物,減少罹患皮膚病之機會,當然放置老鼠沐浴沙是必要的,因為此香檳鼠不喜愛讓主人抓來抓去,所以要順利幫牠們洗水澡是不太可能的,只能依靠牠們自己的舔毛活動及滾滾沐浴沙做清潔,若香檳鼠不幸罹患皮膚病時,可?牠噴灑鼠用的皮膚水,或者是使用沖涼藥粉?牠舒緩症狀,當然預防勝於治療,根本辦法就是定期清潔牠們的鼠籠,不讓任何黴菌有入侵的機會,最少一個禮拜就要換一次木削,這些都是飼養寵物鼠的例行公事。
想要與香檳鼠培養感情,每天親自餵食牠們飼料絕對是不二法門,久而久之牠就會對主人產生一定的信任感,不過此鼠種性格較慢熱,可能餵養了好一段時間牠都還是會出現怕生的反應,這時千萬不要過度勉強牠,也許牠天生就是一隻害羞的老鼠,也可能牠還在摸索飼主的行為,若是強行介入牠的生活,牠絕對是會翻臉不認人的大咬飼主一口,因為牠們可是充滿自我風格的香檳鼠呢!

楓葉鼠飼養方法

楓葉鼠介紹/楓葉鼠飼養方法
楓葉鼠並不是群居型的鼠種,所以飼養前必須先確定自己要養的數量,給予最為適當的空間,籠子的擺設要牢固,最好是整個由塑膠做成的籠子,欄杆上不要有任何的包漆,以免牠們啃咬,寵物鼠啃鐵是相當常見的惡習。若非獨隻飼養,尚須注意其性別,公鼠的領域性較強,體型也較大,需給予寬廣的生活空間,另外,一公一母的組合有可能會繁殖出一整窩的小老鼠,需要飼主時時關心牠們的動態,但母鼠產子時,千萬不要在旁邊觀看,會使得牠們因緊張而難產,畢竟楓葉鼠算是生性較為低調害羞的鼠種,生產完後,可以為牠準備水煮蛋,好好補補身子,像是寵物食用的小魚肝,也相當適合作為復原的營養素,其它飼養技巧,新手最好能夠挑選健康情況佳的鼠隻飼養,選擇方式以同胎中體型較大者為優先,眼睛光亮沒有多餘的分泌物也是選購重點。
楓葉鼠飼養方法

楓葉鼠飼喜愛各種食物,另也需給與啃木

進食方面,牠們可以接受很多不同的食物,也就是俗稱的雜食性動物,選擇市面上品質較為良好的老鼠飼料可以給予牠們足夠的營養,另外像是各式各樣的穀物、蔬菜水果、乾果類型甚至是專業性的草磚亦可,皆是相當適合牠們的佳餚,若要讓牠們跟著食用人類的食品,只能吃沒煮過的蔬菜水果還有沒煮過的麥片,其餘的熟食盡量不要餵養牠們,讓牠們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能夠促使牠們更加的強壯、維持旺盛生命力,若能在每星期適當的添加一些鼠用綜合維生素或者礦物質,更可以強化牠們的抵抗力,定期給予牠們硬質的礦物或啃木,讓牠們維持適當的牙齒長度,也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根據統計,每隻楓葉鼠每天需求5~10公克的食物。

冬天需注意保暖

室溫問題,冬天天氣較冷,需要為牠們準備保暖燈,也可以自行裝置燈泡以及排線,光線不需太強,調整約350~400流明以下就可以了,過於光亮的環境會造成牠們的壓迫不安感,裝置於籠外為佳,切勿裝置於籠內,以免楓葉鼠因過熱脫水而死,一般來說維持在19~23度上下即可,環境的相對溼度大約維持在45%~65%左右為優,其它像是乾燥、通風良好都是基本要求,夏天過熱時,可以為牠裝置一塊冰涼的大理石頭,牠們會自行趴在上面散熱,氣溫對老鼠健康息息相關,切莫忽略小細節。
楓葉鼠的眼力不好,但是聽覺很好,可以聽到我們聽不見的音波,因此千萬不要在牠耳邊大聲吼叫,也不要將鼠屋或者鼠籠放置於靠近電器的地方,容易對牠的聽力造成影響,也會使牠們隨時處於毛躁的狀態,甚至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影響健康,當然也不能將牠們的穴窩至於高處,楓葉鼠無法分辨自己所處的環境高度,尤其興奮玩樂時,容易過動的往下方跳,釀成不可挽救的大禍。

黃金倉鼠飼養方法

黃金倉鼠介紹/黃金倉鼠飼養方法
當小黃金倉鼠到來的前幾天,必須盡量安靜的和牠相處,千萬不要大聲的叨擾牠,整理環境時,只要將最為髒亂的地方清潔一下即可,因為年幼的黃金倉鼠必須要聞到自己的味道才會感到安心,在牠剛換新環境的初期,情緒會較不穩定,以不強行介入牠的生活為主要重點。幾天過後,等到牠們的食量與作息都漸趨穩定後,飼主就可以開始利用打掃前以及餵食前,輕輕呼喚一下牠的名字,讓牠逐漸熟悉,並且明白人類的聲音並不可怕,等牠不再對於人類的接觸閃躲時,就可以開始給予牠最喜愛的食物,重要的是,餵食物前一定要讓牠看到主人放置食物的動作,若是牠有害怕退縮的反應不要太過勉強牠,耐心等待一段時日,循序漸進的讓牠習慣,溫和的黃金倉鼠很快就能成為主人的單一小寶貝。

黃金倉鼠喜愛花生等食物

黃金倉鼠一日的食量以體重的十分之一為基準,除了專門的飼料外,黃金倉鼠還喜歡吃葵瓜子、蘋果或花生等零食,但含高脂肪的食物別餵食太多,否則很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市面上也有販售各式各樣的鼠類飼料,不過如果是以加工飼料為主食,就必須設置給水器,成鼠每天飲水量大約是20CC左右,另外由於牠們有對食物來者不拒的習性,有時連狗貓的飼料也會吞下肚,此類型食物所含的鹽量過高,也是對鼠類不太好的食材,飼主宜多留心,除此之外,牠們的腸胃機能比較不耐酸,如橘子、柳丁這類較酸的水果,別讓牠們食用過多,否則容易引起下痢的病症,當然不只是酸性食物要善加控管,其實所有食物都要一點一點給予牠們,因為黃金倉鼠的特殊囊袋構造,牠們愛把食物儲藏在兩頰側邊的囊袋中,要隨時留意一下頰囊的東西是否有吃完,若沒有吃完,請不要再給食,食物若在頰囊中腐敗發臭,容易導致頰囊炎,最好定時幫牠將頰囊中的食物清出,使用食鹽水調和水以1:3的方式,使用餵食針筒伸入頰囊內沖洗。
哈姆太郎:黃金倉鼠

黃金倉鼠是愛乾淨的寵物鼠

清潔的問題,由於牠很愛乾淨,每天會自行用舌頭潔毛,就如同小貓咪一樣,所以不需要按時幫牠洗澡,也不會產生臭味,不過要注意籠內的木屑,必須定期為牠更換,否則還是會因為排泄物的問題發出異味,但若非得要幫牠們洗澡時,切忌不要用熱水,因為如此容易使得牠們四肢末梢發生燙傷現象,畢竟老鼠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動物。
在黃金倉鼠的眼中,人類可是比牠們大上好幾百的動態物體,初期接觸時,牠們肯定是會感到非常害怕,鮮少會有第一天就跳到主人手上玩樂的小老鼠,儘管如此,要成為一個好的主人,就不要對牠們有過多的強制,小家庭的賞玩鼠,性格養成通常與牠在寵物店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飼主要好好的理解這些小傢伙才能讓牠們健康的成長喔!

老公公鼠飼養方法

老公公鼠屬於膽小又愛搗亂的鼠種,奔跑的速度又很快,難以掌握牠的行蹤,抓在手掌上約2~3秒就會想要開蹓,較不容易與牠們培養感情,飼養的訣竅就是盡可能不要抓牠們出來玩鬧,或者拖著牠們的腿不讓牠們奔跑,這些動作對於老公公鼠來說都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給予牠們一個寬敞的籠子生活,但鐵絲密度高一點為佳,防止牠們從細縫鑽出,裡頭最好能夠放置供給牠們玩樂的小球球,以免牠們整天東想西想的往外跑,也可以讓幾隻老公公鼠同住作伴。一般來說,老鼠會有一種先天性的領域觀念,所以若非獨隻飼養,常常因為相互打鬥而釀成悲劇,但根據研究,老公公鼠算是適合合籠飼養的鼠種,性格較令人難捉摸的牠們,與同伴同住也是一種排解鬱悶的方法之一,不過這可不是完全可行的方法,平均統計數據也不過才70%而已,所以飼主還是要參考老公公鼠的個體性格做決定,另外,若要合籠飼養,合籠的空間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悶熱的夏季,老公公鼠的心情和脾氣可是會跟人類一樣變的比較浮躁不穩定,這時候千萬要將牠們分開飼養。
羅伯羅夫斯基倉鼠:老公公鼠

飼養時食物需特別注意

老公公鼠與一般鼠種相同,是夜型性的動物,因此最好於牠們開始活動時備妥食物,大約在傍晚至夜晚的時候餵食一次,但時間一定要固定,隔天早上就要將牠們前一天所吃剩的食物丟棄,切勿讓牠們食用隔夜的食材,牠們會因飢餓將腐壞的食物通通吞下肚,所以飼主千萬不能因省事,而一次放置多天食物於籠子中,另外,如點心、巧克力類的甜點含有大量的脂肪與醣類,有可能會引起牠們中毒,糖果以及QQ軟糖絕對不能讓牠們食用,可以說是老公公鼠的殺手級食品,宜多加控管,將此類小點心放置老鼠碰不到的地方,雖然牠們只要食用飼料與蔬菜就可以獲得其成長所需的養分,但青蔥、洋蔥、大蒜含有老公公鼠貧血的成分,若要給予牠們人類的雜食,一定要將此類香料挑出。

老公公鼠相當調皮

嬌小的老公公鼠有時會爬上窗簾,由於牠們爬得上去但是下不來,所以千萬不要讓牠靠近窗簾,以免牠摔落地面,其它像是電線以及電話線,一但咬了可能會發生觸電或者火災等等危險,務必讓牠們遠離這些危險物,或者在電線外面包覆上金屬管予以隔離,以免好動又膽小的牠們,被自己的胡鬧嚇到了,愛亂鑽竄的老公公鼠,跑出鼠籠放風時,可能會潛入地毯下方,或者躲在坐墊以及抱枕後方,沙發縫細更是牠們的溫暖天堂,飼主行動時,要多加留心這些狹窄空間,盡可能不要讓牠們有外出的機會,洗澡用沐浴砂為佳,放置於籠內,讓牠們自行滾砂,因為老公公鼠可不會乖乖的讓主人洗水澡,每次出籠對於牠們都是危機四伏的一場戰爭。

老公公鼠

老公公鼠介紹/老公公鼠飼養方法
老公公鼠(羅伯羅夫斯基倉鼠)學名為Phodopus roborovskii,天生就是既膽小又敏感的鼠種,要想把牠抓在手中玩,簡直比登天還難,不喜歡人類的愛撫,是一隻極有個性的老鼠,不過因為老公公鼠長得實在是很可愛,所以現今仍是高人氣的觀賞用鼠。之所以會被稱做老公公鼠,其實是因為牠們有著濃濃的白眉毛,嘴巴周圍還長了一團白鬍子,活像是七、八十歲的老伯伯,但可別以為牠們行動也如同老頭一樣,奔跑中的牠們可是快如閃電,有著媲美忍者般的超快身手,萬一不小心讓牠從鼠籠裡遁逃出去,想要找牠回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
羅伯羅夫斯基倉鼠:老公公鼠

老公公鼠體型嬌小,照護上也較費力

老公公鼠不算是好飼養的鼠種,新手較不建議以此鼠種入門,牠們是眾多的倉鼠種類中體型最為嬌小的,所以也不叫不容易掌握牠們的動態,再加上有些神經質的作為,時常惹得主人一個頭兩個大,幼鼠時期若是多花一些時間在牠身上,也是有機會能與牠打成一片,最好的方法是,手拿瓜子在牠面前親自餵給牠食用,一開始牠肯定是一看到就會躲起來,不過多做幾次,幼鼠時期的牠就會漸漸的卸下心防,不過千萬不要用同樣的方法測試成鼠,要是搞得牠們厭煩了,很有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牠們的動作極為快速,闖禍之後還會快速躲到遮蔽物的後頭,可別以為牠是凶惡的鼠類,即使出現了攻擊行為,牠們仍是相當膽小害怕,甚至會不斷的發抖,總讓主人捨不得處罰牠們,真是隻可愛又可恨的小老鼠。

飼養環境需保持涼爽

體型方面,公鼠的體重約15~40克、母鼠約15~35克,平均壽命約三年多,屬於夜型性動物,晚上會比較活躍,但動態視力極差,由於眼睛位於臉部的兩側,因此雖然視野廣闊但是對焦不良,物體在牠們的眼裡也只是一大片模糊的光影,某些個體甚至只能夠看到黑白兩種顏色,所以飼養環境的周邊安全一定要多加留心才可。
老公公鼠本身很怕熱,在夏季的時候,室內空氣要保持流通,否則容易中暑,也可以開冷氣給小老鼠吹,但溫差切勿過大,要漸近式讓溫度下降,外出時也要特別注意不要在正中午時分帶牠們出門,如果非帶出不可,可以在籠內放置保冷器材及冰涼的飲料罐來降低溫度對牠們造成的威脅,生活的理想溫度約在20~28度,老公公鼠對於溫度的變化很敏感,身體健康常常因外在氣溫而受不了,所以飼養環境的周圍溫度應該盡可能維持一定的數據,冬天也應注意保暖性,楓葉鼠與黃金鼠較有耐寒性,不過老公公鼠可就無法長期待在低氣溫的地方,需給予牠們一些小碎布以利牠們取暖,籠內的軟墊更是不可或缺之必備品,天氣太冷的話還可能出現類似冬眠的情形,即使甦醒了也會使得牠們的壽命縮短大半,所以溫度的掌握可是飼養老公公鼠的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