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學名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又叫紅嘴烏秋,生活習性以群棲為主,是一種在山林田野間常見的鳥類,相信看到聽到牠的名字就可以想像到牠那如同藝術品的外型色澤。其實此鳥種是台灣的原住民極為重視的一個品種,無論是泰雅族亦或者布農族,皆流傳著有關紅嘴黑鵯的神話故事,在泰雅族的族史神話裡,相傳從前居民與動物們相處得很和諧,有一天村裏發生一場大火災,火燒數日,死傷無數,損失非常慘重,而紅嘴黑鵯為了幫忙救火,不顧危險,不斷的用嘴喙與腳把著火的樹枝折斷帶走,逐漸的將火勢撲滅,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森林家園的安全,不過也因此牠們的嘴喙和腳趾被旺盛的火苗燒得通紅,身體也被燻得焦黑不堪,至此之後就成了我們現今所能見到的樣貌,而在泰雅族的族語裡,稱呼牠們為「Sa-bin」,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喜歡食用「羅氏鹽膚木」的果實,因此以之為名;然在布農族的遠古故事中,稱此種鳥兒為haipis,當時洪水侵襲了族人們久居的地方,他們只好由平地逃到最高的玉山上,過了一段時間住在山頂的布農人並不知道山下的實際情形,決定請來有翅膀的鳥兒來幫忙,此時紅嘴黑鵯,牠自願要替族人探查山下的情形,一看洪水已經退去,為了要證明已經有人居住,紅嘴黑鵯取了火種含在嘴裡飛回來,牠一路上忍耐著火種的高熱,不敢鬆口,但是實在太熱了,後來換成用腳爪抓著火種,就這樣一路由嘴、腳輪替的抓著,終於將火種順利帶回到山頂布農族人的居住地,不過也因此牠的嘴和腳被燒得紅通通,至今,布農族對於此種鳥兒相當的敬重,絕不獵殺牠們。
紅嘴黑鵯在台灣亦不難見到

紅嘴黑鵯在台灣亦不難見到

紅嘴黑鵯目前分佈於台灣、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亞洲印度東部、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地...,中國長江以南各地也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通常出現於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棲息於森林較為稀疏處,時常集合成數十隻以上的群體大聲鳴叫,繁殖季節來臨時,約每年的五到六月,還會發出如同貓咪的喵喵叫聲,鳴聲婉轉又可愛,吱吱喳喳的喧鬧,可是牠們的特色之一,聲韻變化多端,還會出現如同訴說『小氣鬼、小氣鬼』的可愛台詞,不禁令人想撐起大耳聆聽牠們的謬論,是極富趣味性的鳥種,因為相當喜愛食用果子漿果與昆蟲,如構樹、樟樹、木瓜、雀榕等都是牠的佳餚,所以在水果產量豐富的地區就可以常常見到紅嘴黑鵯群鳥的倩影,尤其是中低海拔的水果園,最易觀察記錄牠們的生態。
牠們的外型體長約24公分,全身為富有光澤感的黑色,但有著鮮豔紅色的喙、以及火紅色的腳爪,頭頂略有羽冠如同豎立的龐克頭,模樣相當逗趣,色調符合道地的台灣俗語〝紅水黑大版〞,另外,牠們的飛羽和尾羽部位還鑲著鉛灰色的細邊,儼然是個精緻的鳥界佳作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